29岁河南武警脑死亡 “生命”在4人身上“延续”

编辑:张萌 时间:10/13/2016 8:29:30 AM 浏览:1558

        10月10日晚8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内,36岁的贵州人郭女士颤抖着双手从贴身的布包里陆续掏出结婚证、身份证等材料,背后的宝宝无忧无虑的吐着泡泡,嘴里发着不成调的“baba”。

  她要在一份《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同意将丈夫——武警河南总队驻马店支队现役军人袁明贵的器官捐献出去,以这种方式向社会作出最后的贡献。

  今天11点半,这个“延续”生命的手术开始,袁明贵的器官将在4名患者身上“延续”……

  1他是一名现役军官 突发意外  

  10月10日下午,郑州市红十字会接到通知,一名现役军人突发意外脑死亡,家属有意愿捐献其器官。

29岁河南武警脑死亡  “生命”在4人身上“延续”

军人袁明贵

  据了解,捐献者袁明贵是武警河南总队驻马店支队的一名现役军人,生于1987年1月21日,贵州省修文县人,在家中排行最小,上有两个哥哥。2014年结婚,有一个10个月的儿子。

  据袁明贵的主治医生介绍,9月26日,袁明贵因脑出血从外院转入郑大一附院,并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入院后直接进入ICU(重症监护室)救治,初步判定是脑静脉窦血栓,“这个情况不怎么常见,后各项检查符合脑静脉窦血栓”。确诊后,医院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会诊并制定治疗方案,效果不理想,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当天下午就上呼吸机了。”

  10月8日,患者出现脑死亡状态,上呼吸机维持。之后连续几天的时间里,袁明贵只能依靠机器和药物维持呼吸,专家诊断袁明贵脑死亡。

  10月10日,医院再次组织神经科专家会诊,在家属见证下,确诊袁明贵为脑死亡,一个年轻的生命,戛然消逝。

  2“他答应要照顾我一辈子”  

  下午4点半,郑报融媒记者随同郑州市红十字会器官协调员王海燕,赶到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

  袁明贵母亲、哥哥、及两位战友等候在外科ICU门外,袁明贵的妻子郭女士背着孩子默默地在站在一旁,两个眼睛红肿凹陷。

  郭女士身上的深红色背扇是贵州特有的背娃工具,背扇裹住宝宝,长带子在大人身上交叉缠绕两次。背扇上绣着寓意吉祥的图案,写着宝宝快乐。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8月份”郭女士喃喃道,晃着肩膀扭着头爱怜地看着孩子:“宝宝长得像爸爸,眼睛最像。”

  “她昨天已经哭晕了一次,一直无法接受脑死亡鉴定结果。他们结婚才两年,夫妻的感情很好,宝宝刚满10个月。”一旁的护士长叹息道,郭女士在一次痛哭中说:“袁明贵答应要照顾我一辈子,让我再也不受苦了”。

  3他一辈子都在为社会做贡献  

  晚上8点,袁明贵的母亲、哥哥决定签署捐献协议,郭女士在一旁颤抖着从贴身的布包里一样样的掏出结婚证、身份证等材料,背后的宝宝像是感受到了屋里沉重的气氛和母亲的情绪,“哇哇”大哭了起来。

  顾不上安抚宝宝,当听说家属还要签署一份书面的终止治疗协议书时,郭女士情绪有些激动,站起身走来走去,哽咽道:“哥哥,他们要终止治疗”,“医生,不治了吗?”......

29岁河南武警脑死亡 生命在4个人身上“延续”

郭女士在捐献志愿书上签字

  随后,在郑大一附院OPO协调员和郑州市红十字会OPO协调员的见证下,袁明贵的家人签署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决定将袁明贵除角膜外的所有器官全部捐献。

  “弟弟服役11年,一直在为国家、为部队奉献,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让他再为社会做一次贡献吧!”哥哥袁明武在签字时说,“这是个很伟大的事,是生命的延续,我们家人也有个念想,将来孩子长大了也可以很骄傲的告诉他爸爸的事迹。”

  “他一辈子都在奉献......”郭女士泣不成声,一句话连说了几遍,忍不住把头埋在孩子的襁褓里,她压抑的哭声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4他的生命延续在4个人身上    

  10月11日上午10点半,袁明贵年轻的心脏终止了跳动,他被推进了手术室。11点半,这场“延续”生命的手术开始了,所有参与手术者均在手术台前默默伫立为其送行,并鞠躬致敬。一个鲜活的生命因意外戛然而止,又因器官的捐献得以延续。  

29岁河南武警脑死亡 生命在4个人身上“延续”
 

29岁河南武警脑死亡 生命在4个人身上“延续”

医护人员向军人遗体鞠躬

  据郑大一附院肾移植科主任丰贵文介绍,袁明贵的肝脏和肾脏根据本院就近原则,分别植入了本院3名患者的体内,肺器官录入国家器官分配系统,4名患者获得新生的同时,袁明贵的生命也得以“延续”。

  自2012年以来,通过郑州市红十字会,我市共有181名志愿者申请遗体捐献,426名志愿者申请器官捐献,成功捐献遗体36例,捐献器官131例,捐献器官总数395个(肾脏262个,肝脏131个,心脏1个,肺脏1个),眼角膜19对,挽救重症器官衰竭患者394人,使38名眼部重症疾病患者重获光明。

(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