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丨小家大爱传新风

编辑:李慧勤 时间:5/15/2025 8:04:18 AM 浏览:29

大河网-河南日报

王雪家庭。(左)张虎曹家庭。(右)本栏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吴新芬家庭。

  ■核心提示

  家,是成长的摇篮,是温暖的港湾;而千千万万个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几户河南省最美家庭,倾听他们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文明新风的温情故事,引导更多家庭争做“最美”、追求幸福。

  一份情怀撑起光荣之家

  □本报记者 周青莎 周晓荷

  “有人说一个大学生嫁给伤残军人,伺候他穿衣、洗脸20多年,值吗?我觉得这恰恰就是爱的表达”“军人把军装穿在身上,我把军装穿在心里”……

  台上,50岁的军嫂吴新芬将她与爱人王俊景20多年相知相依的故事娓娓道来。台下,观众忍不住流泪。5月8日,禹州市“弘扬家风美德传递榜样力量”主题巡讲首站活动现场,洋溢着一个光荣之家的炽热真情。

  1997年10月,西藏边防某部队军人王俊景在一次紧急任务中,为保护藏族群众安全不幸被高压电击倒,永远地失去了双臂,双腿被严重烧伤。不愿拖累异地女友吴新芬,王俊景选择了“消失”,而彼时在郑州上大学的吴新芬四处打听后得知了男友的遭遇,毫不犹豫地踏上列车,来到爱人身边。

  看到心中英姿飒爽的英雄倒在病床上,吴新芬揪心不已:“他是好军人,更是好男人。我决定留在他身边。”王俊景先后经历了四次病危、七次植皮,吴新芬始终陪伴在侧。两人用爱击碎了“很有可能终身卧床”的医学诊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这个充满爱的光荣之家,奇迹仍在继续。如今,行走自如的王俊景可以用嘴咬着笔写字,用定制的小勺子套在残肢上自己吃饭,敲打键盘、编发短信都不在话下……他们的女儿王甜甜,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接过父亲的枪,实现了自己的军校梦。

  这些年,吴新芬一家深入全国各地开展国防教育宣讲、爱国拥军志愿服务等活动。他们的故事先后被改编成豫剧《大爱无言》、电影《加油新芬》、电视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等,感动了大江南北。

  2004年,吴新芬一家受邀重回王俊景服役过的部队,部队专门为二人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婚礼。金黄的格桑花瓣撒满道路,方圆数十里的400多位乡亲着盛装前来祝福,洞房门口张贴着一副对联:你无手、我有手、我们共用一双手;夫从军、妻拥军、夫妻同结一颗心。“我走下婚车,全连官兵齐刷刷站成两列,高喊:‘嫂子好!’那一幕至今难忘。”吴新芬说,他守护国,我守护他,这就是我们的幸福。

  悉心陪伴诠释孝为先

  □本报记者 周晓荷

  凌晨三点多起床,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货;把菜、肉送回超市后立即赶回家给两位老人做饭;伺候老人洗漱、吃饭后,打开超市大门迎接客人到来……5月13日,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新店村村民蔡春香和往常一样,在忙碌中开启新的一天。这位好媳妇几十年如一日孝老敬亲的故事,传遍十里八村。

  今年54岁的蔡春香和丈夫薛太宗经营着一家超市。打结婚起,夫妻俩就和公婆、奶奶住在一起,相处融洽。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婆婆查出宫颈癌;四年后,公公突发脑出血,老人接连生病,给幸福的小家蒙上一层阴霾。

  为筹集医药费,丈夫起早贪黑忙碌,照顾老人的责任落在了蔡春香身上。公公生病在医院住了两年多,她白天在医院伺候,晚上回家照顾婆婆、奶奶,来回奔波。公公出院后瘫痪在床,蔡春香一直照顾,从没抱怨过。

  “爷爷奶奶和太奶奶行动不便,我妈就买来推子,给他们在家理发,老式推子把她的手磨出了泡……”蔡春香的女儿薛筱竹说,在她的印象里,妈妈外柔内刚,是个把孝、善二字刻在骨子里的女性,操持全家人的生活,无怨无悔。

  如今,蔡春香的公公已经离世,剩下年过八旬的婆婆和年近百岁的奶奶。蔡春香悉心照顾着二老的衣食起居,前两天,还搀着婆婆到村口听大戏。

  平凡淳朴的蔡春香夫妇,把生活的风雨淬炼成向善的力量。村里有个家庭贫困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夫妻俩主动送去3000元,解了这家的燃眉之急。每年儿童节为留守儿童送衣物、文具用品;建军节为困难老兵送米面油;重阳节到敬老院送生活用品……蔡春香说:“我们生活过得去,帮助别人是举手之劳,能帮就尽量帮。”

  对家人最深沉的爱,就藏在日复一日的陪伴和照料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和睦小家传承着,也影响着更多人……

  让村民在家门口有“医”靠

  □本报记者 王绿扬

  “大娘,您哪儿不舒服?”5月13日上午,在济源示范区克井镇西许村卫生室内,村委委员、村医张虎曹和妻子赵霞看到年过七旬的村民张大娘进门,赶忙迎了上去。

  耐心询问病情、测量血压血糖、进行诊断、开方拿药……这就是张虎曹夫妻俩每天的工作场景。“除了我们村的人,周边村也有不少人来找我们看病,一天要接诊几十位病人。”张虎曹说。

  张虎曹夫妇担任村医已有20余年,两人的父辈都是医生。“我家四代行医,我爷爷原先在村里开了一家德生诊所,父亲说德生就是‘医德为先,生生不息’的意思。”张虎曹说,小时候看到父亲将患者治愈后,患者和家属对父亲的感激,他就暗下决心,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好医生。

  长辈的言传身教成了后辈的灯塔。从学校毕业后,张虎曹与同学赵霞结婚,两人一起当起了西许村的村医。张虎曹学的是中医,赵霞擅长西医,他们将中西医结合,共同为父老乡亲治病。

  村民牛大爷经常找张虎曹看病,“我患静脉曲张多年,大医院的医生建议做手术,可是我想保守治疗。”他说,张虎曹通过静脉输液、针灸配合口服药物等综合疗法,使他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

  西许村有2600多人,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一个电话,这对村医夫妇总是随叫随到。除了日常坐诊,夫妻俩还为全村每个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每个月都会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入户随访,给予用药指导。

  张虎曹曾有机会到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村里,他说:“村里的医疗条件有限,居家老人、留守儿童多,他们更需要医疗服务和帮助。”

  在张虎曹家中,德生诊所的牌匾虽然已经不在了,“以德为先,乐善好施”的家风却传了下来。“我俩会继承老一辈的医术和医德,为更多村民解除疾病之苦。”他说。

  志愿服务全家齐上阵

  □本报记者 祁思元

  “志愿服务就是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用一颗心温暖千万颗心。”5月13日上午接到记者电话时,王雪正乘车赶往巩义,准备参加下午的志愿服务活动。

  就职于郑州师范学院的王雪,是学校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的负责人。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她,2014年便开展了第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樱桃四季红”帮扶农民手工创业类培训项目,缓解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难题。

  作为一名巾帼志愿者,王雪用10余年的时间独立开展志愿服务培训100余期,培训志愿者约1.5万人,还先后主持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逐梦青春益路相伴”“郑师乡村课堂”等1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其中,“郑师乡村课堂”关爱未成年人文明实践项目惠及1171所乡村学校的18万名学生,荣获河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

  “我的丈夫赵鼎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俩常年无偿献血,我还主动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王雪婚后的大家庭共有三代8口人,家庭成员中有教师、医生、工人、学生,无论年龄大小,都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当作传家宝,用“志愿红”传递爱心,用行动诠释担当。女儿赵梓鱼常与父母一起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多次前往福利院奉献爱心、为山区孩子捐献衣物,被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评为“小小慈善传播官”。儿子赵玟驭积极参与东盟友好家庭社区研学活动,用童真架起跨国友谊的桥梁,用家庭美德传递正能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用良好家风播下奉献的种子,爱心就会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王雪眼中,全家人一起为需要帮助的人出一份力、添一份暖,就是一种幸福。

  满架书卷一院香

  □本报记者 王斌

  5月13日,在长垣市樊相镇留村,一座以红黄为主色调的农家小院吸引了记者注意。小院堂屋大门上,“留村国学馆”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走进屋内,只见一排书柜上整齐地摆放着《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各种书籍,书香气息满满。

  该国学馆创办于2018年8月,由留村村委委员王喜红和她的丈夫范海太捐资建设。“我和爱人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看到村里许多孩子天天抱着手机看,我们就觉得有必要做些事情,让孩子们放下手机,爱上阅读。”王喜红说。

  范海太告诉记者,国学馆成立后,他们很快创办了“留村读书会”,义务组织本村及周边村的孩子来这里学习、诵读经典古籍,很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每周六9点到11点是孩子们的诵读时间,除了王喜红和范海太,一些乡村老师、志愿者也会走上讲台,为孩子们讲解经典,领着孩子们诵读。

  国学馆越办越热闹,乡亲们也好评如潮。“你们办了件大好事儿”“娃儿每周都盼着来这听课”……如今,读书会成员越来越多,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的,有姐姐带着弟弟过来的,这里成了大家学习古典文化的好去处。王喜红还与村干部商议,成立了留村“教育发展基金会”,用来奖励、资助本村的优秀学子和家庭困难学生,目前已累计帮扶学生近百名。

  2020年,夫妻二人又出资成立了“孝善理事会”。每年的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理事会都会邀请本地豫剧团来村里为村民们唱大戏。同时,他们组织村民为老人做“大锅饭”,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也参与进来,潜移默化中,孝善之风吹进每个人心里。

  如今的留村,重视阅读、重视教育、孝老敬亲的风气渐盛。王喜红说,看着村子越来越好,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短评

  良风善治始于家

  □朱殿勇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修身箴言,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治家智慧;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育人理念,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持家之道……中华民族家风文化厚重,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民族品格、滋养着民族精神。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则社稷安。家庭,不仅是每个人栖息的港湾,更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要充分重视家庭这一“社会的基本细胞”作用,以千万个家庭为“小支点”,撬动基层善治的“大杠杆”。

  聚焦家庭,激活治理基本单元。家庭和顺、邻里和谐,社会稳定大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微观镜像,其和谐程度直接关系着治理效能。要持之以恒加强家庭建设,发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的典型带动、示范引领作用,让文明新风吹拂千家万户。要深入家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微治理”与“大平安”良性互动,以美满幸福小家降低治理成本、增加和谐因素。

  优化家庭教育,提升治理成效。家庭承载着价值传承的核心功能,家教对个人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具有深远影响。要持之以恒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弘扬勤俭持家、敬老爱幼、睦邻友好等传统美德,宣传民法典、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传播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个家庭生根发芽。

  传承优良家风,厚植治理底蕴。家风作为家族文明的精神密码,代代相传,影响着社会风尚,成为柔性治理的一股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家风的约束功能,深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不断从中汲取治理智慧。

  千头万绪事,千家万户情。千千万万“小家”的良善之风,汇聚起基层善治的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