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求职,当心“馅饼”变“陷阱”

编辑:莫定兰 时间:7/17/2025 3:12:51 PM 浏览:56

  “培训费2.8万元、服务费6万元直签某国企”……四川某公司在企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信息引诱劳动者缴费求职。经调查发现,该公司既未取得网络招聘服务许可,也未受相关国企委托招聘,其行为显然是虚假招聘。有关部门对此责令立即删除虚假信息,同时吊销了公司的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当前正值招工求职高峰期,一些“黑职介”也在网上蠢蠢欲动。有的以所谓“高薪岗位”为诱饵,故意编造虚假招聘信息,引流牟利;有的打着名企招人的旗号,实际上却干的是“招转培”的勾当;还有的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以各种“招转贷”蒙骗求职者……这些五花八门的违法招聘“套路”,往往以各种看似诱人的“馅饼”,让求职者落入防不胜防的“陷阱”,甚至其中有的还借招聘之名行犯罪之实。

  网络招聘本是架设“桥梁”,岂能为挖“坑”设“陷”提供温床。近期,以纠治各类网络招聘乱象为重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组织各地区深入开展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其中就筛查出1196个公众账号未经许可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目前已按有关法律规定和平台运营规则予以处置,释放出规范行业、强化监管的明确信号。

  求职“避坑”,有效识破“套路”、敢于维护权益非常关键。一方面,求职者要破除侥幸心理,对所谓“活少钱多”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要留个心眼,多查多问多防备,谨防“钱职两空”。另一方面,要为求职者织密法治“安全网”。网络招聘中,求职者天然处于弱势,特别是维权难、成本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畅通权利救济的渠道不应忽视,要让求职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正当权益,倒逼网络招聘生态的不断净化。

  杜绝乱象,平台责任不能“悬空”。网络招聘乱象的产生,有的源于利益捆绑,比如一些网络招聘服务平台的收入主要来自招聘单位,因而在内容审核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则是因为平台服务能力跟不上、管理水平不到位,面对海量的招聘、求职信息时,频繁暴露信息把关不严、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事实上,《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早已对平台的服务质量保障、求职者权益保护等内容作出明确要求。而平台想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更要当好“守门人”、树好“防火墙”,以良好的网络招聘生态谋求长远发展之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整治网络招聘乱象,是稳就业、促增收的一道必答题。一个公平、透明、安全的网络招聘生态,对求职者是权益保障的安心,对用人单位是“招才兴业”的信心。各方要在其中守土有责、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释放就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张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