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勤耕耘 农民化身做诗人

编辑:李慧勤 时间:7/28/2016 8:51:34 AM 浏览:1743
男子打工时遇爆炸双目失明 身残志坚从农民变诗人
男子打工时遇爆炸双目失明 身残志坚从农民变诗人

□本报记者 刘 娜 通讯员 赵永修 文/图

从黑暗到光明

“丽日祥云叶伴风, 枝头醉唱度平生, 一心悟透乾坤象, 安守清贫做富翁。”

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有人欣赏的好,赵智温想。2010年起,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诗作寄给媒体。201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诗文赏析”栏目,专门为他做了一期专题,介绍他身残志坚的故事,并播出他的组诗《蝉》20首。知名的诗词月刊《中华诗词》也多次刊发他的诗作。

外界的认可让赵智温的内心一次次变得强大饱满。为学安身立命之本,也为让诗歌梦有所附丽,他来到南阳一职业学校学习中医按摩,获得按摩师资格证。2011年,他独身来到深圳,开启按摩为生、写诗为梦的漂泊生活。

残疾的身体,不变的坚强。 他的事迹也曾被媒体报道。这些年,《南方日报》、《深圳晚报》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关注。和别人分享自己,切磋文学,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益的人。2014年,他在云南举办的“云图杯”第二届全国演讲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同年,他又在第二届宣扬中华国学经典的华语演讲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让更多人和自己一样的人走出苦难,拥抱梦想,是他的心愿。

“丽日祥云叶伴风,枝头醉唱度平生,一心悟透乾坤象,安守清贫做富翁。”44岁了,赵智温依旧孑然一身。有健康的女孩子追求他,被他婉拒了。骄傲如他者,怕这爱是怜悯。他只愿像蝉一样,坚强又真实地活着。

他说,他是残缺的、不幸的、清贫的、卑微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向完整的、达观的、进取的、高尚的自己迈进。哪怕走得慢一些,他觉得也没有关系。

(文中小标题的诗歌引自赵智温的《蝉》组诗)

骄阳高照,夏风习习,作物葱茏。夏雨刚过的田地里,禾苗的清香味道与泥土的湿热气息扑面而来,虫鸟的清脆啼叫与乡亲的嘘寒问暖充盈耳边……

这个7月,唐河县大河屯镇夏岗村,44岁的农民残疾诗人赵智温,戴着墨镜拄着盲杖行走在乡间小路上。脚踏故土,感受着这里熟悉的一切,他心潮澎湃,不禁吟起他的组诗《蝉》中的诗句:“小小身体隐藏着巨大能量,能扒开尘土,张开羽翼飞翔,为夏天和骄阳歌唱……”

组诗《蝉》,就诞生于这片土地这个时节,其中20首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专题形式播放过。

蝉,这种多次蜕皮方可化蛹成虫、不畏骄阳兀自歌唱飞翔的半翅目昆虫,是赵智温的最爱。他觉得,它像极了他自己。

赵智温正在吟诗

从健全到残缺

“二目昏昏两耳沉, 埋头赶路上青云, 生来不认残疾体, 拥抱骄阳唱有神。”

如果没有那场人生变故,今日的人生会怎样?

写诗写累了,赵智温会问自己。答案如斯:会结婚生子,不像今日这般孤苦;会多赚些钱,不似今天这样清贫。会看见更多喧嚣,会有更多烦恼,但不会如当下这么淡泊知足;会为生计劳顿奔波,不会有缘走近诗歌并被它拯救。

“生来就有缺陷的人,常认命,因为他没有体会过身体健全的强大。生命中途残疾的人,常绝望,因为他无法接受从完整到残缺的落差。”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赵智温说起话来准确有力。这或许和他笔耕不辍写诗有关。

残疾之于他,更像是一场突降的灾难。

因家庭贫困,初中二年级赵智温就辍学了。辍学后,他依旧刻苦读书。煤油灯下阅读中外名著、吟遍诗词歌赋的三年务农苦读时光,不仅填补了被贫穷掐断读书梦想的心灵缺口,而且照亮了突然失明后的黑暗人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工潮席卷中国农村。为减轻父母负担,为供养弟弟妹妹读书,赵智温也加入这滚滚潮流中。凭借勤劳踏实和聪明能干,他也挣过不少钱。就在人生于光明热闹中展露出俗世欢颜的模样时,一场灾难却将他推入黑暗绝望的深渊。1992年,他和工友在采石场打炮眼时,由于前一班工友操作失误,爆炸突然发生。一名工友当场死亡,他和另一名工友被炸伤。

那一年,他仅20岁。三次手术过后,他的一双眼睛依旧看不见任何光亮。因伤势严重,一块碎石存留眼底,至今无法取出。万念俱灰,悲观绝望,无所寄托。“二目昏昏两耳沉,埋头赶路上青云,生来不认残疾体,拥抱骄阳唱有神。”多年后,他曾以蝉明志,书写这场人生变故,鼓励折翼的自己迎着苦难努力飞翔。

从农民到诗人

“盛夏无歌众受刑,消极度日待秋穷, 无情大爱谁知晓,要为伏天蜕变形。”

“眼睛看不见了,还可以用耳朵听世界,用心感受世界。”这个7月,再回忆那段绝望的日子,赵智温客观地说。眼睛失明后,为打发时光,家中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他爱听一档又一档的文艺节目。它们不仅滋养了他失落的内心,而且为他开启有声阅读。失明的头5年,他听坏了14台收音机。

“盛夏无歌众受刑,消极度日待秋穷,无情大爱谁知晓,要为伏天蜕变形。”寻找生命的寄托,实现人生的蜕变,是他的热望。“我也要写东西。”不断吸取外界的知识后,有个声音时常在他心中响起。他把纸折叠成层层细长条,摸索着歪歪扭扭地写一行,展开一层再写一行。日复一日地练习后,他终于可以准确地把文字写到纸上。家中没钱买稿纸,他就用弟弟妹妹的旧作业本背面练习。

1997年开始,他迷上了写诗。这种痴迷,让他觉得周围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美好可爱。在唐河县大河屯镇夏岗村老家,一大纸箱子的草稿是他“早期的作品”。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干农活之余,写诗是他最重要的事儿。写完一首接着写下一首,他像一位无法停下的逐梦人,靠诗行字句治愈自我,追逐梦想。

赵智温深知自己知识储存不够,就不断学习。除了跟广播学,他还自学网络,利用电脑和手机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吸收,沉淀,表达,他在黑暗中一步步走向光明。 “平均每年写诗300首,这19年写了5000多首。”他坦言,自己的诗歌不算好,但每一句都是他自己不屈而坚强的写照。

已成家的妹妹赵海静和他最亲,经常照顾他的生活,有空带他出门看世界。她说,哥哥是位体贴、感恩又乐观的人。常人用眼睛看世界,而他是用心去看,所以他听觉和感受能力特别强,能够“看见”美好又震撼人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