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0岁的崔助军是山东巨野县人,目前在山西运城的临猗县以收废品为生。崔助军有一个特别的“嗜好”,就是常年坚持义务献血、献血小板,而且是走到哪儿献到哪儿,截止目前他捐献的血小板折合成全血已经有一万多毫升。
崔助军在青岛、运城、延安等地捐献血小板的部分记录。
2008年,崔助军在潍坊打工时,在街上收到一张倡议献血的宣传页,没多想就上了一辆献血车,第一次献了400cc。从那以后,他开始每年献血,直到两三年后,他知道还可以捐献血小板,捐献的频率更从年变成了月。他说:“献血时,我每年最多献两回。由于捐献血小板的间隔期短,我每个月都能献一次”。
养成捐献血小板的习惯后,崔助军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打听当地市一级的中心血站。“因为市一级的血站一般都有血小板分离设备,县里有设备的非常少”,崔助军了解到血站的具体位置后,很快就会上门去捐献,每月至少一次的捐献一直会持续到离开那个城市为止。2015年8月,他有事去了一趟延安,发现捐献间隔的时间到了,就在延安献了一次。
2015年春节后,崔助军从老家来到临猗投奔亲戚,由于亲戚开了一个废品收购站,他也就在城乡结合部租了一个废弃的农家院,开始走街串巷收废品。在运城的近两年时间里,除了中间回老家的两三个月,他依然坚持每月捐献血小板,运城的献血证上都已经写满了。图为崔助军坐在自己简陋的卧室内。卧室没有取暖的炉子,更没有暖气,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收购来的旧沙发。问他晚上睡觉冷不冷,他笑着说:“被子厚,不冷!”
崔助军坐在自己简陋的卧室内。卧室没有取暖的炉子,更没有暖气,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收购来的旧沙发。
每天早上,崔助军会开着一辆从别人手里买的二手三轮车出去,走县城、跑农村,走街串巷收购各种废旧物品。
崔助军在整理收购回来的各种废旧物品。
崔助军在整理收购回来的各种废旧物品。
初中毕业的崔助军到过不少地方,也干过很多种的工作,相比现在,他觉得收废品蛮好的,“自己没有啥技术,收废品虽然不好听,脏一点,一个月挣个两三千块钱,和打工差不多,但比打工自由自在”。
捐献血小板的次数和地方多了,崔助军也有了很多的经验,他说,像青岛这样的大城市,设备先进,从一只胳膊抽血,分离血小板后再从另一只胳膊上输回去,抽血输血同时进行,速度比较快。运城的设备是先抽血,待分离完毕后才能再输回去,速度慢,每次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崔助军的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在外面待得时间长了,就想家,今年他还专门回了一趟巨野看望妻子和孩子。
崔助军在一个专门堆放着废旧电器的房间里拆解各种电器,以便将来卖出好价钱。他的理想是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开个大点的废品收购站,那样就不用到处跑来跑去、风吹日晒,甚至在一些进不去的住宅小区受人鄙夷的白眼和冷遇了,还能比现在收下废品后再转卖多挣点儿。
崔助军站在简陋的小院门口。当问到他为什么要频频献血时,他说:“献血、献血小板对身体又没啥坏处,还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觉得挺好的。自己的能力就这么大,能帮一个是一个吧”。(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