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返乡人才筑梦乡村 小木耳撬动大振兴

编辑:张萌 时间:5/21/2025 4:54:00 PM 浏览:39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在遂平县沈寨镇,返乡创业人才杨群坡以白背木耳种植为突破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人才对家乡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5月16日,走进沈寨镇和店村杨群坡白背木耳种植园,木耳棚架上一个个菌棒摆放得整齐有序,肉乎乎的白背木耳依附菌棒生长,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头茬成熟的木耳进行晒干销售。

“今年头茬白背木耳已进入成熟采摘期。采收时,大家要用手捏住耳基将整丛子实体采下。如果出耳不齐,可采大留小,采收时必须把耳根采尽,以免杂菌感染或虫害造成烂耳,影响下批木耳的生长。”种植园负责人杨群坡一边摘下新鲜木耳,一边跟村民讲解木耳采摘方法,田间地头变成“自然课堂”。

杨群坡还告诉记者,这种木耳叫白背木耳,也叫毛木耳, 本地种植较少。该木耳肉质厚实,凉拌、炒菜、炖汤都可以,营造价值较高,对治疗和预防中老年人心脑血管阻塞疾病及降血脂、降血压有很好的效果。

据了解,今年40岁的杨群坡是土生土长的沈寨镇和店村人,在外务工二十年,历经工厂、运输、餐饮、工程等多个行业的磨砺,在外打拼的岁月里尝遍了酸甜苦辣,却始终对家乡怀着深深的眷恋。2022年5月,遂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落地,沈寨镇、村两委借此东风,全力推进人才招引与产业振兴计划,向在外游子发出返乡创业的诚挚邀约。彼时正在江苏投身建筑行业的杨群坡,毅然响应号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创业的激情,踏上了返乡之路。

微信图片_20250521170328.jpg

 杨群坡精准锚定白背木耳这一特色产业,立志在家乡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创业之路布满荆棘。白背木耳种植对环境和技术要求极高,菌种培育、种植管理等难题如拦路虎般横亘在前。面对重重困难,杨坡没有退缩,他与一同返乡创业的好友张红卫开启了漫长的求学之旅。他们先后奔赴江苏徐州、山东菏泽、濮阳等地,深入种植基地,虚心向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种植经验。回到家乡后,他们反复研究温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查阅大量专业资料,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课程。通过不懈努力,杨坡逐步掌握了白背木耳种植技术,并引入现代化种植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实现了对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大大提高了白背木耳的产量和品质。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5 - 30℃,发菌期要避光少翻动,后期增加通风光照,逐渐加大喷水量,维持相对湿度85%~95%……”在木耳种植大棚里,杨坡一边示范采摘,一边耐心地向村民讲解种植技术要点。

经过两年的精心耕耘,杨群坡的白背木耳种植事业蒸蒸日上。如今,14座整齐排列的木耳大棚矗立在村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年种植一批菌棒,可采收3至5茬,年产木耳15万斤,年产值约200万元,干木耳畅销山东、江苏等地。

 产业兴旺起来的同时,杨群坡始终心系乡亲。他积极吸纳当地农民参与木耳种植和销售,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在劳作过程中,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专业人才力量。在杨群坡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从传统农民逐渐转变为产业工人。

微信图片_20250521165244.jpg

“下一步,我们打算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木耳采摘体验园,发展休闲农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我们会注重品牌建设,注册自主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严格的质量把控,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谈及未来规划,杨坡眼神坚定而充满希望,“我希望能让小木耳真正成长为大产业,带动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杨群坡的创业故事,是遂平县无数返乡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他们带着在外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回到家乡,用智慧和汗水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也让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记者: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