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网警查处全国首例散播违规违法PUA信息的行政案件。该案违法行为人向购买者传授包括骗取女性钱财、故意伤害女性身体、诱导女性自杀等内容。
不良PUA长期扎根网络,部分青年在接触了解后沉迷于所谓“情感操控术”,婚恋观、价值观遭到侵蚀,甚至导致受害者精神崩溃、自残自杀,被不少人称为“新型精神鸦片”。
不良PUA深扎网络,首案被查处
之前已有多家媒体抨击PUA:
越来越低龄化,将女性私照当“战利品”
其实一年前,多家媒体就已经刊文抨击PUA。
中国妇女报官方微博早在2018年5月24日就已经公开批评PUA,称其与“诱奸、骗财、骗婚”等词汇常常联系在一起。
但不良PUA不仅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2018年6月12日,南方周末披露不良PUA的邪恶真相:越来越低龄化,将女性私照当“战利品”,宣传语不堪入目......正在向未成年人渗透。
新京报曾有记者卧底这个不良PUA培训机构,暗拍他们的培训内容,看了之后,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而2018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了一篇文章,揭露PUA学的真相:
......不惜致使对方自杀,来达到情感操控目的。睡30个人,睡200个人,一周推倒2个......数字在这里成为了胜利和成功的标榜,而每一个增加的数字背后,都是一名被欺骗和被玩弄的女性。
也就是说,PUA中毒者与异性交往,不是为爱,也不是为情,而是为财与色。
所以,他们会疯狂猎艳,使用套路,不择手段地骗人上床,并进行情感控制、榨取钱财和鼓励自杀。
扭曲青年价值观,伤害女性
6年前,因为感情问题,当时还未成年的李木(化名)第一次接触不良PUA。为学习相关课程,李木在两年内共投入了40万元。“高昂的课程费尽管超出了家庭承受范围,但我当时沉迷于优越‘战绩’当中,不能自拔。”李木说。
因为与原有生活逐渐脱轨,家人与朋友对其很失望,李木决定脱离不良PUA,但他发现自己在精神上已无力摆脱。李木告诉记者,在遇到自己喜欢的女生后,他仍然不自觉地用所学的不良PUA技巧对女生不断索取和打压,“用圈内扭曲的三观伤害她,感觉自己就像个罪犯”。
不良PUA研究者孔唯唯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接触到不良PUA中毒者的时候,她无法理解他们失控的行为,直到看到很多中毒者都出现相似症状后,才发现这些男孩子也是受害者,“不良PUA驾驭了他们”。
一些女性更成为受害者。“他一直在用PUA技巧折磨我,我和他相处久了,最大的危害是内心会产生奴性,丧失自我……”“我像是被施了蛊一样离不开他,他对我的方式,与网上的PUA课程内容一模一样……”这是部分女性受害者对受害情况的描述,她们中的一些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受到了伤害。
完善惩处举措,抵御“新型精神鸦片”
由于隐蔽性强,非法PUA组织长期活跃于线上,并且因其虽助长犯罪却未真正实施犯罪,打击难度大。
对于兜售与传授违规违法信息的行为,公安部门目前的处理措施只能是关停网站、删除相关信息,此类行为到底属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目前仍有争议。
朗盈律师事务所主任沈玉宇表示,类似PUA课程等传播行为并没有特定的教唆对象,且传播方式隐晦,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类行为属于犯罪,目前刑法还无法追究其责任,建议若其危害继续放大,应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等途径,将其纳入法律打击范围。
专家表示,各网络平台也有责任对传播的信息严格把关。如果平台明知有不良PUA内容传播,却不采取处理措施,应当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铲除PUA毒瘤需持续精准打击
近日,中国妇女报刊发题为《铲除PUA毒瘤需持续精准打击》的评论员文章。文章称,从早期以传播搭讪艺术为初衷到如今散发着浓浓邪教洗脑色彩,不良PUA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底线。一些不良PUA培训机构向学员传授骗取女性钱财、伤害女性身体、诱导女性自杀的“经验”,显然已演化为“性邪教”和违法犯罪的滋生地。
不良PUA最荼毒人心之处还在于它传递这样一种阴暗思想:爱只是一种游戏,女性也不过是玩物,只要有手腕,就能让女性言听计从。很显然,这完全是一种情感无价值的理论,简单粗暴地把感情看作是技巧和肉体的交换,这是对家庭婚姻观、社会价值观的损害甚至摧毁,更为违法犯罪埋下了祸根。
此次江苏网警的亮剑颇具破冰意义,这意味着,在以人为本的法律框架下,不良PUA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游走在灰色地带。而要彻底铲除不良PUA毒瘤,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持续精准打击,根据犯罪手段、目的、后果,在适用罪名上进行研究,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惩处细则,不能让犯罪分子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空白存活。
此外,要继续加大对传播PUA非法内容的网站、平台的监管和治理,从源头上进行深度净化。网信、宣传、公安等部门也不妨以此次处罚为契机,合作联动对相关平台和业务主体来一场大体检,举一反三,规范、净化整个行业,让婚恋价值观回归“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