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观豫|守好这一库碧水——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

编辑:李慧勤 时间:12/15/2023 8:20:34 AM 浏览:3822

 新华社记者 刘金辉

  两条清漂船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缓慢行驶,清漂工人拿着网兜、耙子、竹竿等工具打捞水面上的树枝、塑料瓶等漂浮物。这是记者12日一早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看到的一幕。

  12月1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清漂工人在作业。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这些清漂工人来自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一半的水面在这里。靠岸后,工人会将这些漂浮物分类后运往垃圾处理场。自2013年成立清漂队以来,淅川县已累计清理各种漂浮物13万吨,而这仅仅是守好这一库碧水的其中一项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入渠,南水千里奔流,润泽豫冀津京。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9年来,累计调水量已超过600亿立方米,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8亿人。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全面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这也印证了记者在此次探访过程中的最大感受:在淅川,最大的事是防止水污染。

  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淅川县设立了2400多个“护水员”公益岗位和一支83人的专业清漂队,还建成了14个污水处理厂、12个垃圾处理场、175个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并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库建成了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确保注入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及以上。

  保持好水质,不仅要治污,还需要全流域的良好生态。淅川当地有句话:“丹江水清不清,就看山绿不绿。”但是,让淅川的山“绿”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淅川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区,全县荒山石漠化面积曾达125万亩,其中55万亩是重度石漠化,并且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周围。马蹬镇葛家沟村周边的山头就是这种地貌。

  12月12日,护林员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马蹬镇葛家沟国储林基地巡护。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这种地貌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造林难度大。”当了19年护林员的李国锋对记者说。2020年,县里申请到一个国家储备林项目,治理葛家沟村周边的几个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山头。

  “先用机械在石头上挖大穴,然后再运土填进去,一个穴种一棵树。如果不能机械作业,就在石头缝儿里找土多的地方或填土栽树。很多机械、土、树苗都是靠人扛、驴拉等方式运到山上的,因为一些山头根本没有路。”谈起如何种树造林,李国锋打开了话匣子。

  目前,葛家沟国储林基地6000亩石漠化山头已全部种上了树。一排排火炬松、侧柏染绿了一个又一个山头,站在山顶向下望,一半青山、一半碧水。而这只是淅川县12个石漠化造林点之一,这个县已高标准完成石漠化治理38.2万亩。

  葛家沟国储林基地(2020-2022)前后对比图(资料照片)。(淅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树种好了,还要养护好、管理好。淅川县探索“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治林新模式,依托“四员”(护林员、技术员、警员、监督员)构建立体管护网络,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全县设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1480人,构建“一长四员”基层网格366个,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绿水青山有了,如何把它变成金山银山?鉴于库区生态保护需要,淅川县围绕生态经济做文章,大力发展林果经济、中草药种植和生态旅游,更好推动乡村振兴。

  在丹江口水库旁一个1200亩的石榴园里,“80后”总经理高辰已经营这个果园10年。“为了杜绝污染,我们使用的是有机肥,杀虫用的是生物制剂和防虫灯。”高辰说,虽然成本增加了,但有政府补贴,而且石榴是“喝”丹江水长大的,品牌效益不错。现在,高辰正盘算着对果园附近移民留下的旧房屋进行改造,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经过多年努力,淅川县已发展石榴、大樱桃、杏李等特色林果23万亩。2022年,全县林果业产值达6亿元,10万库区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这是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丹江口水库(无人机照片)。(淅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就是保护淅川发展的根基,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基础,我们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南阳市委常委、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说。

  (新华社郑州12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