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遂平县阳丰镇王悦学校,张莉老师如同一棵扎根乡土的大树,用二十余载光阴诠释“陪伴”的深刻含义。对她而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不是诗句,而是融于日常的行动。她的陪伴,藏在病榻前的坚守、教室里的书声,也暖了无数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的心灵。
守护家人:风雨同舟,以爱为桨
1997年,张莉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乡村教师。2001年,她与同校教师结为连理,两年后女儿降生,生活平静而幸福。然而2004年,丈夫身患重病,从此,家庭轨迹陡然转折。医院成了第二个家,频繁住院、反复治疗……二十年来,她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令人欣慰的是,丈夫病情逐渐稳定,甚至重新回到了讲台。除了照顾丈夫,张莉还要照料年迈的公婆。二十多年同一屋檐下,这个家从未发生过争执。然而2025年秋,厄运再次降临——丈夫遭遇严重车祸,生命垂危。张莉日夜守在ICU外,只有一个信念:“我要陪他闯过去。”她常说,活着或许艰难,但能与至亲相守,已是命运最珍贵的馈赠。
照亮童心:以校为家,以生为子
张莉任教以来,并非没有机会调往条件更好的城镇学校,但她一次次选择留下。“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她说,“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有的甚至几年才回一次家。”
学生李钊冉的奶奶突然病倒,孩子无人照料。张莉得知后,立刻把他接回家中,同吃同住整整八天。从辅导作业到聊天谈心,她像母亲一样关怀着这个孩子。学生郭家乐性格内向,总穿着不合身的衣服,沉默得像一株含羞草。张莉主动找他聊天,鼓励他发言,关心他的温饱。学生曹梦真曾因思念母亲终日哭泣,张莉拿出手机帮她与母亲视频。看到其他孩子羡慕的眼神,她当即承诺:“以后谁想爸爸妈妈了,只要有号码,老师都帮你们联系!”
这些年来,张莉记不清自己分发过多少糖果,添置过多少文具,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家访补课。但她说:“看到孩子们的眼神从怯懦变得自信,脚步从迷茫变得坚定,这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王悦学校学生郭锦萱:张校长不仅是我们的校长,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数学课上当我遇到不会的题,她会反复的给我讲,直到我会为止,当教室光线阴暗时,她会让后排的同学坐在前面听她讲课,课后延时服务课上她会让我们围成圈做游戏,愉快的学习知识,张校长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都很喜欢她。
温暖乡土:守望相助,灯火长明
柴俊花老师手术后手臂无力,难以书写。学校撤并时,她忐忑地给张莉打电话:“张校长,我想去王悦学校,您要我呗?”“姐,咋不要!”张莉的回答温暖而坚定,“您教科学,我教数学,咱们搭档。”王老师曾深陷重度抑郁,那段时间,“找王哥”成了张莉的日常。“哥,咱去翻菜园松土?”“哥,地里的菜该浇水了。”点滴关怀如春风化雨。徐老师受抑郁症困扰,言语时常尖锐。当上级考虑调整人员时,张莉挺身而出:“俺学校的老师一个都不能走。他们需要稳定的环境,换了地方可能就垮了。”这份担当最终赢得了理解与支持,两位老师在张莉的关心温暖下,病情也逐步减轻。
王悦学校教师柴俊花:提起张校长,我是又感动又敬佩。来到王悦学校以后同事们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照顾。特别是张校长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在这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里,我的心情也从郁闷变得开朗起来。所以在我眼里,张校长就是一个爱学校、爱家人、爱老师、爱学生的一位好校长。
王悦学校教师王琳俐:特岗满三年后,家里人希望我能去城市学校任教,说实话,一开始确实犹豫过。城市学校的硬件条件更好,也离家近,我那段时间心里特别纠结。但是我还是决定留下来。张校长几年来对我的关心、帮助和信任是我留下来的主要原因。特岗第一年时,我带的班级语文成绩不太理想,我特别焦虑,张校长没有批评我,反而帮我一起分析学生的情况,还分享了他以前的教学经验,陪着我一起给学生补薄弱环节。慢慢的,学生的成绩提上来了,我也更有信心了。有一次我生病请假,他不仅主动帮我代了两天的课,还每天打电话问我恢复情况,怕我担心学生跟不上进度。 这三年里,我不仅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学校像家一样的温暖。虽然城市有更好的机会,但我更想留在这儿,跟着张校长继续做下去,把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乡村孩子。
除了照顾师生,张莉还是全村老人的“贴心人”。她的家成了便民服务站——“张莉,俺手机黑屏了!”“电视咋不出人影了?”无论何时,她都耐心相助。从修电器到调手机,从中秋送月饼到病榻前探望,村头到村尾的小路她不知走了多少遍。即使在县城买了新房,她也几乎不住:“万一乡亲们需要帮助,距离会成为阻碍。”
回望二十余年,张莉心中充盈的不是艰辛与泪水,而是无可替代的温暖与满足。这份满足,是紧握病榻前亲人的温度,是学生眼中闪烁的信赖,是同事困顿时伸出的援手,是老人舒展皱纹里的笑容。
她始终相信,这种从泥土中生长、在苦难中淬炼的“陪伴”,有着最朴素也最磅礴的力量。它无声地证明:最深的爱在行动中铸就,最真的情在陪伴里流淌。这份人间最悠长的告白,终将如不灭的星火,照亮更多前行的路。
阳丰镇王悦学校校长张莉: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做的这所有的事,我感觉都是非常平常的,和我身边的同事都没有什么区别。说实话这么多年能走下来,和我身边的这些孩子有很大的关系,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笑脸,我感觉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和他们在一起,我可以听到很多他们的小秘密,然后我也可以分享我的一些事,这是我和他们在一起最大的收益。我在农村这么多年没有离开的原因,很大的原因也就是和我身边的这些孩子有关,我想用我最大的努力,给他们带来有家的温暖。学校里开办了午餐伙,让他们中午可以在学校里就餐,吃上可口的饭菜,然后平时用最多的时间和他们待在一起,教他们学习和他们谈心,听他们分享一些生活的不容易。我在这里也呼吁我身边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孩子们,接下来我会把关爱留守儿童这份工作尽最大的努力接着做下来,用我所有的精力还有我身边的资源,呼吁更多的人关心关注留守儿童这一块。
记者:张磊 常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