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丰沛的温婉叙事

编辑:tybdkfv 时间:7/31/2015 11:41:57 AM 浏览:2530

情感丰沛的温婉叙事

——评温培雅的长篇小说《我们曾是文艺青年》

□刘康健

省作协会员、我市作协理事温培雅近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我们曾是文艺青年》保持了这样的一种距离:既不俯视,又不胶着。让读者仿佛在梦里,却又笑得那么真,痛得那么深。让读者觉得自己就在小说的世界里,与小说人物心贴心,是亲人,是挚友,是小说人物本身。那种毫无距离的真诚、异乎寻常的敏感和灵魂的炽热,让人总能因为一些看似平常的细节而感动得流泪,甚至无需作者刻意熏染。这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得益于作者厚重的积淀。此前的温培雅写过很不错的散文、漂亮的游记等,写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是第一次。这使我在阅读她的小说时,很惊讶于她对生活的直觉观察和直觉判断,对小说文体的把握,包括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我更看重的是,她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楔进生活的能力。她以女性的直觉,深入女性的精神领地,如庖丁解牛以无间而入有间,游刃有余。

在小说里,作者大胆诚挚,少见世俗规约的影响,敢于尊重自己的内心直觉,这一点很不寻常。许多作家身上,社会性的要求已经深入骨髓,所谓的内心直觉早已被世俗理念填埋,被社会化要求异化,实际上少有内心生活。他们看不见其中的深邃丰富,看不见摇曳多姿的个人化生活,人类的精神被表面的世俗化要求遮蔽。

激情四射的语言活力。温培雅以写散文的优势走进小说,灵动的语言功力凸显出来,充满活力,真情坦露,一泻千里。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到处都可见作者的真性情,不掩饰内心的感觉,善恶分明,处处显示出“曾是文艺青年”的率真与烂漫,使小说文本充满了通透的质感。在她的小说中,以女主人公刘宛晴为代表的女性成为自我生活的创造者和提升者,在庸常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生活诗意,打造自己生活的私密空间,追求自己的“蓝颜知己”。她们是一群具有生活品位的都市女性,这种品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所代表的是一群追求简单生活的纯真女性。她们希望的生活是这样的:“最大的梦想是一生简单,她不喜欢大起大落、悲喜交集的肥皂剧般的狗血人生。她希望早上可以和家人道别后挤上公交车到没有倒闭也没有倒闭迹象的单位上班,每个月领一份不多不少的薪水。她等待晚上能安全回到家里喝一碗热热的粥,看一集无聊的电视剧,有一张温暖的床可以放平疲劳的身体。她祈祷生活最好不要出现刺激的外遇、不要和亲人经历悲伤的别离、不要在睡梦中遇上预测不到的地震、不要在一年难得一次的海边度假时遇上海啸……她对物质的追求欲望很淡薄,一箪食一瓢饮足矣。在别人念着“芝麻开门”的咒语去追逐名利时,她简单而安静地生活,面对一切微笑是她固有的生活表情。”

温培雅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网络语言,不仅使读者置身于当下语境,而且使小说妙语连珠,生动鲜活。“刘宛晴姿色不恶、工作不坏,但婚姻多舛。她虽然是流行的“牛奋女”,但对工作像牛一样努力,对生活像牛一样踏实”。“ 当年的徐鲁风是从农村出来的“凤凰男”,把一个小小的电子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买了房,有了一部十几万元的车,也算是一大‘潜力股’”。“ 他就这样晃晃悠悠地一直单身。”

温婉从容的叙事风格。她从容地从一个女人的爱情7年之痒开始,讲述着几位“文艺青年”的爱情生活。从丈夫领口上的口红印开始,一场同学的聚会拉开了生活的大幕,徐徐展开,从容不迫。从她的叙述中,从小说的故事里,可看出刘宛晴的生活趣味和精神状态。她想在平凡的生活里寻找不平凡的生活诗意,或者说寻找激情,寻找点燃自己生命力的那道亮光。但是,她万没想到身边的女友何田田竟和丈夫有了婚外情,而和盈盈结婚后的“土肥圆”,对刘宛晴仍有所念。小三米小朵,竟然爱上了情人的儿子康子楠。还有崔家正与严如梅的故事……在小说中人们跟着温婉从容的叙事,打开了一个个生活的大幕,演绎着一个个曲折的故事,波澜起伏,丝丝入扣。

洞幽烛微的人性揭示。站在当下社会伦理的角度,张爱玲写两性之爱是将内里的东西翻腾出来,也就是那一袭华美的袍里爬满虱子。温培雅的聪明在于知道虱子肯定爬满了一袭华美长袍的皱褶,但是,她尽量表现的是一袭长袍的华美光鲜,即使写到皱褶,写到皱褶里蠢蠢欲动的虱子,也不将虱子放在放大镜下,让读者看到其中的肮脏和丑陋,而是隐匿着某种丑陋而表达一种美好,即使是非婚内的两性关系之美好。从这可以看出温培雅身上的人性之善,亦可看出其潜在的艺术倾向,有着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敏感,能够站在女性立场上,毫不遮掩地写出女性的内心感觉,写出在男女感情的博弈中女性化的要求。善于以女性的视角,打量和从容驾驭生活,这种能力和内在的力量感让人为之刮目。她作为女作家的独特体验所烛照的现实,是一个女性作家的当下敏感和深刻探知。

世界不是一块净土,但心灵可以是一块净土。外面的世界很热闹,但内心的世界可以很宁静。内心宁静的人会更安全、甚至更幸福。温培雅的小说写得干净而明快,作者的表达重点是人物的精神性和心理性揭示,更多是表现那些在婚姻中用真诚与包容打造幸福生活女性群体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表达真实的自我。这是一本既能让读者感受世态冷暖,又能为灿烂阳光所温暖的书。我觉得人本主义流派有两大重要的出发点,一个是人性本善,另一个是人是可以改变的。第一个和我们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观点天然吻合,第二个提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这个世界和自己看得太悲观,我们应该对别人和自己,对现在和未来充满希望。这就是这本小说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