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物流人的五味杂陈

编辑:李慧勤 时间:9/16/2016 9:24:56 AM 浏览:1941

       大部分的物流人,不是贰仟家老总、长通物流老总、豪翔物流老总,他们是路人甲、配角乙、炮灰丙……默默无声,不可或缺。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信念,物流虽然是个苦活累活,但能咬着牙干上物流这一行的,都是脚踏实地的人,实实在在用自己的双手在挣钱。

辛酸:起早贪黑,风来雨去,苦干的路人甲

无数的物流人,都还记得发家前的那段艰辛岁月。

11年前,杨光在七里河租了间50平米的场地,夫妻俩人从淄博专线干起,“请不起人,出去发货时,就把门店落了锁。”

去年又遭遇一场大火,一下子懵了的他,还是咬牙挺了过来。如今,他是黑豹物流的老总。

18年前,禄春阳肯下力气,干活不惜命,一个月才回一次家,一天24小时,恨不能当48小时用,一干就是18年。

如今,他是畅兴物流的总经理,但照样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年迈的父母想回平顶山老家,上有二老,下有二小(俩儿子),咋办?只能委屈妻子陪老人和孩子回老家。即便妻、子暑假来探班,“只能陪我住办公室”。

没干物流前,曹建顺一头的黑发,干了物流后,“头发白了可多”,“非常操心”。贰仟家物流总经理的职位,是劳动给予他最好的回报。

几年前,李长勇接触物流时发现,很多都是兄弟几个人或者夫妻俩,起早贪黑地做着一两条线路的小生意,靠着吃苦耐劳,渐渐生意红火起来,规模扩大起来,最终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人家家里几代人都是做物流的,对于自己的事业颇有感情。”现在,他是河南万里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但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物流人,不是杨光、禄春阳、曹建顺、李长勇……

他可能是物流司机小马,开着一辆五菱宏光,穿越4条复杂路段,抵达2个小区,负责多个网点的运输,工作时长超12小时。

“小马”们说,这些都能忍,“可风里来雨里去,却常受人白眼。没人把做物流当作长久职业,都是在城市过渡的谋生出路罢了,除了时间相对自由、进入门槛低,没有其他可以让人留恋或者有成就感的地方。”

这期间,“小马”们的同事走了一拨又一拨。

他们是路人甲,配角乙,炮灰丙……但同样在为物流行业做着贡献。

他们同样坚信着,物流虽然是个苦活累活,但能咬着牙干上物流这一行的,都是脚踏实地的人,实实在在用自己的双手在挣钱。

郑州物流人的辛酸泣诉:起早贪黑缺人成本高!

搬家:郑州物流,“家”在何方

“没有地儿是个烦心事!”黑豹物流总经理杨光发出沉重的叹息。

下了京广路与老107国道交叉口,车拐进一个坑洼不平的石子路,颠簸的路面,摩擦着轮胎,让河南商报发哥暗暗揪心。

这是一个村庄,却密布着黑豹物流园、泰浦物流园、明珠物流园、天河物流园、东捷物流等数十家物流园区和公司。

杨光11年的从业经历中搬了四次家,“2005年租了七里河一个50平方米的地方,后来搬到郑尉路,第三次搬到文治路,第四站搬到了***,这是第五个地方了。”

因为不是产权用地,面临着道路施工和城中村改造风险,他接下来可能还要第六次搬家。

郑州某物流公司,曾在25年时间里搬了18次家。

2013年5月底,该公司老总被通知拆除惠济区十几亩的经营场所,因为城中村改造,新修的一条道路正好从办公楼穿过。

可是,搬迁费分文没有。

他“发了疯”似的找地。半个多月后,还没找到新场地,他的公司暂时停业。

今年出事的一家物流公司老总曾称,有过一年搬三次家的经历,“自己买的地和自己建的仓库跟租别人的是两个概念。我建好了东西,但它不在规划的物流园区之内,就可能被拆。我们建一个物流园总共投资几千万,光建筑就投了两千多万,土地成本投资有一千多万。”

她称,最头疼的是遇到“二道贩子”,“他们把手里租的地再租给我们,从中赚取差价,然后他看你做好了,就想把你赶走。这些人从农民那里租地是一亩2000块,租给我们是7万多一亩。”

“我们这哪还有利润?但是如果没有这块地,就没办法经营,因为物流公司全靠场地。”

郑州物流人的辛酸泣诉:起早贪黑缺人成本高!

河南交通物流协会秘书长史强接受发哥采访时称,“物流企业拿地难,重复拆迁给企业造成很大困难。因为国内500强企业有优先拿地权,达不到这个硬性条件,甚至出现有本地物流公司假借500强名义拿地,再给这些公司高额费用。”

河南省会展业商会一名高级顾问曾说,物流业是粗放型产业,与政府决策者钟情高端产业的偏好不符,这就限制了物流业用地的划拨比例。

“随着城市扩容改造,原有物流用地受拆迁影响快速缩减,而土地置换往往难以实现,导致企业发展困难。”河南省供应链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卢秋义曾说。

确实如此,“用地难”成了郑州多数物流企业的心魔。租用城中村或城郊村的土地,是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用地方式。但这种方式面临着违法占地、违章建筑的风险。

散乱差:人海战术、蚂蚁搬家

九十年代物流这个名词出现,即便过去了一二十年,河南物流业仍摆脱不了“散乱差”的痼疾。

“省内物流行业较传统,靠人海战术、蚂蚁搬家,是蜘蛛网络。可以用‘小散乱差’形容,小物流到处都是,服务没有标准化,收费乱,大企业竞争不过小企业,小企业竞争不过个体户。”史强称。

一行业人士预计,专线物流、小型物流占本土物流企业的90%。

其中,这些物流公司多数以批发市场为生。“本土零担物流企业收入的70%来自郑州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商户。”有人士曾称。

与发哥聊天时,长通物流公司总经理杨志荣称,长通几乎全部的业务来自批发市场。

多头管理:很多部门都在管,也都不管

“爷爷奶奶多。”提及物流业的政府监管问题,史强无奈地抛出一句话,“物流行业有多头管理现象,发改委、邮政、交通局、商务局、工商局、税务局都可以管。”

奇怪的是,却出现“有利益时都管,出现责任事故时,却都不管”现象。

另一个物流业人士称,“郑州的物流,很多部门都在管,也都不管。”

根据郑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2011年的有关文件,郑州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等,道路运输管理局负责物流企业的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资质核准,商务局组织实施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拟定加快物流业发展政策,工商局审核颁发物流企业营业执照。

事实上,上述部门各有说法。

郑州市商务局一倪姓工作人员说,物流业的规划、监管等工作都已划到郑州市发改委,他们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物流行业工作。

郑州市发改委相关人士则称,企业反映的拿地、拆迁等问题,涉及国土、规划等多个部门。

公安机关往往以经济纠纷进行界定,对跑路的物流公司,不予立案处理。

招人难:3万月薪招不到人

“只要熬下来,就能升职加薪。”黑豹物流人力资源部门人士称。

现实情况是,物流人才紧缺,一物流公司老总曾经感慨,开出月薪3万元都招不到一个合适的物流人。

58同城公布了一组物流人才招聘数据:今年6月份,全国物流人才招聘规模为51.7万,求职规模为34.9万,缺口近17万。

郑州本地一物流公司,目前在全国有108个分公司,员工有1500多人,但大学生只有40多个。其中,2008年公司招了80个大学生,但等培训完,最终只留下了3个。

郑州物流人的辛酸泣诉:起早贪黑缺人成本高!

日子不好过:运费低,油费高,人力贵 史强说,物流运输包括了过路过桥费,燃油费,审车、验车、政府管理费,土地成本,办公场地,人员管理成本,以及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造成的支出。

这一切,导致物流行业的成本居高不下。

“要想开物流公司,你要先想好是否熬得过亏损期。”贰仟家物流总经理曹建顺说,过去租个仓库、买辆大卡车,会开车的司机都能做物流运输。

现在却不同了,租房成本提升,物流运营场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车辆、工人的人工成本也提升了,物流行业已经不是每个人都“玩得起”的。

贰仟家物流总经理助理朱卫星也给河南商报发哥算了一笔账,贰仟家物流除了一百余亩自主用地投入之外,仓储、汽车、办公设备等方面共投入两亿左右。

“物流企业大多是租赁生产场地,没有合法用地手续,市场外迁造成场地租赁中断,寻找新场地及租赁费用加大了物流企业经营成本。”据省公路港务局业务发展部部长花建功所知,不少企业都受到了影响。

货物的集散时间成倍延长,油耗成倍增加,物流企业需要投放更多的运力集结货物,成本总体在上升。

从前关系型、资源型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不合时宜,人员管理、土地、燃油运输和人力成本增加,企业雪上加霜,再加上移动互联和智能物流的冲击,物流行业竞争加剧。

“物流公司的日子不好过,承受不起价格低、油费高以及突发事故的风险。挣不到钱,就‘跑路’。”业内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