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的连续降雨给秋种带来了不便,却也送来了难得的“隔年墒”。晚播不等于减产!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管理。那么当前如何种足种好小麦,小麦秋种的关键技术是什么?记者近日对县农业技术专家进行了采访。
孔子明 遂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9月以来的连续降雨一方面造成农田土壤湿涝,对适时播种、机械作业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麦喜隔年墒”,土壤底墒充足,为今冬明春小麦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今年这种情况,农民朋友不要过于担心,晚播不等于减产,要坚定信心种足种好小麦,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
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一是要尽快排湿散墒。当前土壤水分饱和,要抓紧疏浚排水,土壤过湿、散墒速度慢的地块,要及时清理地表覆盖的秸秆,判断土壤适墒标准是脚踩不陷,土壤手握成团、落地即散。针对今年玉米秸秆潮湿、留茬高,在秸秆处理上可采取深耕翻埋、旋耕混埋、生物促解、离田增值等措施。二是要整好地。提倡深耕,深耕能够打破犁底层,消除车辙辗轧对耕层的破坏,实现高质量秸秆还田,促进根系下扎,提高耕地肥力,减少病虫草害发生,耕深不低于25厘米。不具备深翻的可分2-3次旋耕,深度不低于15厘米。对晾墒缓慢或西部山区农机作业困难而播期又紧张的地块,可使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三是要选好品种,以“种”补晚。要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成穗率高、群体构建快的半冬性早熟或弱春性小麦品种,确保高产稳产潜力。播种前采用杀菌杀虫复配剂进行拌种,达到一拌多效防控病虫害目的。四是施足底肥,以“肥”补晚。晚播小麦要施足底肥,做到氮磷钾平衡施肥,特别是要重视增施磷肥,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五是增加播量,以“密”补晚。可根据不同播期、不同地块和不同品种确定适宜播种量,一般每晚播2-3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注意增加播量应慎重,避免群体过大造成倒伏减产风险。六是提高播种质量,以“好”补晚。确保播量精确、播深一致、下种均匀、不重播、不漏播,力争实现苗齐苗匀。由于墒情过大,切忌播种过深,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4厘米。播后苗前,要进行封闭除草防控多花黑麦草。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要因地制宜开展冬前划锄、合理镇压,增温保墒、抗逆防冻等措施,保苗安全越冬。
记者:张磊 张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