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人可用,首先是因为老板没有起到吸引人才的作用,其次老板没有尽到培养人才的责任。总而言之,“好用”的人,几乎完全得靠内部培养,你可以阶段性的引进一个或几个职业经理人,但最终还是要用内部的机制复制人才。没有人才的企业注定是没有竞争力的,但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即使是人才也是如此。
制度育人,重视内部培养
据专业机构调查,“在11家实现卓越的公司中,有10家的首席执行官是从公司内部提拔的。对比公司向外部求援的次数,是实现卓越公司的6倍还要多。”可见,企业没有培养自己的忠诚且有实力的员工,期盼在用人的时候有人才一拥而上,是不可能的。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还谈不上从优秀到卓越,吉姆-柯林斯先生所指明的这个目标,相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还非常遥远,但至少我们应该清晰努力的方向。
中国的市场经济时间很短,不过就是几十年而已,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目前做的好的企业,大多数是源于有“被奉若神明”的领导,有杰出的创始人。比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万科的王石、华为的任正非等等。当然这个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中国文化、和员工的职业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企业规模做上来了后,老板会觉得非常累,想找更多有本领、有魄力的人为其分担,却很难找到这样的人,这就要看老板的格局与胸怀了。中国真正称职的职业经理人还不多,中国的信任机制也不健全,老板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对于职业经理人管理,应该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完善流程、机制,信任一群人,一个团队,而不仅仅某个人,那样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老板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但有些老板又急于求成,寄希望于招到“明星员工”,借由明星员工改变企业的命运,这种想法是非常不现实的。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一个企业的命运完全是靠几位“明星员工”、“明星领导者”掌控的,那老板被威胁的可能性很大,同时企业在运作中最合理的是制度管人,不是人管人,有合理完善的企业制度,才能行得更远。
如果老板觉得企业没有可用之人,问题一定是出在自己身上。老板是个很辛苦的差事,在外人看来活得很光鲜,个中辛苦只有老板自己心里知道。既然选择了做老板,还要把企业做到有一定规模,那么注定是条非常辛苦、高风险的道路。
总的来说,无论老板还是管理者,地位越高,监督和培育人才的任务就越重。企业不能总是去挖,既然你能挖来,别人也能把他挖走,这些员工不是你的隶属品。如果企业的发展跟不上员工的发展,他们肯定需要更高的平台。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人员输送与培养机制,所以,建立并完善企业的人员培养体系是迟早要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当然企业自已培养的员工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至于员工成长起来之后,能在企业留多久的问题,其实是如何使用的问题。不能担心员工不忠诚就放弃对其培养。企业只能在培训及经营中下苦功。目前,国内有不少企业不够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缺少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即使有,也是短期的计划,花了钱,效果却不明显。这些问题,才是导致老板留不住人才的根本原因。所以,在内部培训忠诚员工之路任重而道远,老板非重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