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传奇 “逸”片善举 “夫”当如此

编辑:dufjsdv 时间:7/31/2015 10:10:37 PM 浏览:3148

“邵”氏传奇  “逸”片善举  “夫”当如此 

“影视之王”。

“邵”氏传奇  “逸”片善举  “夫”当如此 

邵氏鼎盛时期,邵逸夫和邵氏演员合影。

“邵”氏传奇  “逸”片善举  “夫”当如此 

代表捐助地址的标记遍布中国。

“邵”氏传奇  “逸”片善举  “夫”当如此 

1月7日,内地一所大学的学生自发在学校的“逸夫楼”内怀念邵逸夫先生。

 

教育部:邵逸夫已为内地教育捐款近47.5亿港币

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于2014年1月7日在香港逝世,享年107岁。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为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邵逸夫先生的赠款项目,采取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方式,在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及师范学校等兴建各类教学设施,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等,有效地促进了内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为内地义务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为配合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邵逸夫基金重点支持了西部的大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的建设。尤为可贵的是,每当内地一些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时,邵逸夫先生都及时地向灾区慷慨捐赠,用于灾区中小学校舍的重建工作。雪中送炭似的援助,令灾区师生难忘。

长期以来,教育部和内地有关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邵逸夫基金的捐赠项目建设,各单位通力合作,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认真建好每一个项目,已建成的逸夫项目大多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学校建筑,成为师生喜爱的教学科研场所,发挥着良好的效益。

邵逸夫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慷慨义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必将被世人铭记。

 

香港特首高度赞扬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对邵逸夫逝世表示哀悼,赞扬他对演艺和公益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1月7日上午,梁振英在出席行政会议前对媒体记者说,邵逸夫长期以来在香港大力推动演艺事业发展,取得显赫成绩,同时也在香港推动有关公益事业,包括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事业,及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科研发展。

梁振英表示,邵逸夫是我们十分尊重的一位长者,对于邵逸夫的离世表示哀悼,并对邵逸夫的家人表示慰问。

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樑对邵逸夫逝世深感惋惜。他说,邵逸夫上世纪50年代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逐步建立自己的电影王国,拍摄过千部电影,影响力遍及全球华人社区,对推动华语电影业的发展,贡献良多。他其后在上世纪60年代进军电视业,参与创办香港首间免费电视台,制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电视剧,陪伴香港人成长,是不少香港人的集体回忆。“邵爵士更是为善最乐,历年进行大量捐献,惠及科技、教育等不同范畴。”

他说,“虽然邵爵士已离开我们,但他积极和坚毅的精神将如他制作的经典电影及电视节目一样,长留香港人的心中。”

 

家乡亲人赞其随和俭朴

1月7日早上,浙江宁波下着零星小雨,镇海区庄市街道勤勇村村民邵才元像往日一样干着家务,突然家里电话铃声响起。电话是香港打来的,对方在电话里说:“邵先生在家中去世了,走得很安详。”

勤勇村是邵逸夫的老家,按辈分来说,邵逸夫和邵才元的爷爷是堂兄弟。邵才元比邵逸夫小近30岁。他回忆说,虽然已有近10年没见面,但邵逸夫的低调、俭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是有钱人,但他几次回家乡的时候,都穿着同一身外套,里面的衣服还打着补丁。”邵才元说,邵逸夫在家乡不讲排场,对村民们都很随和。

邵逸夫老家宁波市镇海区1月7日也发出官方唁电,其中写道:“先生一生创造的辉煌业绩,为家乡镇海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是镇海人民永远的骄傲。”

 

“吝啬”富豪做慈善

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吝啬”的传闻倒有不少。香港文汇网在报道中提到,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看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了信,请他行善施德。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支票,仅仅500港元。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说,邵逸夫之后的乐善好施起因于此,也有人说,这与他三哥邵山客之死有关。

 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此时的邵逸夫感叹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

 

遗嘱早已立定

外界估计邵逸夫的身家可能超过200亿元,其中在香港的近100亿元资产预计由他设立的家族信托基金持有,其余资产则大多为邵氏在新加坡拥有的物业。邵逸夫与第一任妻子黄美珍的两个儿子早已表明对他的娱乐影视产业并无兴趣,已经自立门户在新加坡经营地产生意。

早在1997年,邵逸夫就曾立下遗嘱。知情人士透露,邵逸夫主要是为了避免将来发生后人争财产场面。

邵逸夫的两子两女自小便交由在新加坡的兄长邵仁枚教养。1981年,原本帮父亲打理业务的大儿子邵维铭据说因为“六嫂”方逸华入主邵氏,导致他与弟弟邵维钟退出董事局。两子移居新加坡后,父子不相往来20多年。

直至2007年邵逸夫的两个儿子才露面,双方关系开始好转。

迄今没有媒体曝出邵逸夫的遗嘱具体内容。但在媒体报道的字里行间,总有邵老重爱情、轻亲情的暗示。在形容邵逸夫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时,称“子女缘薄”。

港媒这样报道:“元配黄美玲1987年病逝洛杉矶后,邵逸夫就为儿女成立了信托基金,保证孩子们一生富足,衣食无忧。邵逸夫曾说,他的儿女已过得很好,不用担心。”

香港社会称赞,邵逸夫在遗产方面的做法值得称道。他并不强求子承父业,反而早在1975年就成立邵氏基金,至今捐出逾百亿港元;更在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奖励在天文、医学和数学上有卓越成就的学者,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

 

网友纷纷晒出“逸夫楼”

昨天,很多人在网上晒出自己所在地的“逸夫楼”。没有人说得清邵逸夫先生共捐资建造了多少楼,但有人发现点开百度地图,范围选择“全国”,关键字“逸夫楼”,红点覆盖半个中国,如果还觉得数量不够多,可把关键字换成“逸夫小学”。

一位北大在读研究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逸夫楼”总是伴随着她的成长,“初中三年,‘逸夫楼’是我们的教学楼;高中三年,‘逸夫楼’是图书馆;大学三年,‘逸夫楼’是开会听讲座的地方”。她说,起初并不知道“逸夫楼”的来历,还以为“逸夫楼”是自己学校命名的。后来发现好多学校都有“逸夫楼”,才知道“逸夫楼”是邵逸夫资助捐建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逸夫楼”

邵逸夫去世后,微博上流传一幅图片:有网友用地图搜索了邵逸夫捐建的“逸夫楼”,密密麻麻呈现出来的很是壮观。虽然网友给出的建楼数字与真实数字有出入,但人们还是感动于邵逸夫对教育、公益的热心。

社交媒体上,有人正在发起一项活动,号召大家随手拍,把身边的“逸夫楼”照片上传到网上。如成规模,那么众多的“逸夫楼”出现于网上,将是一种别样的景象。邵逸夫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捐建的教学楼会长久地留下来,这和古今教育家、慈善家所推崇的“栽下百年树,荫庇后来人”的理念是一致的。

 邵逸夫重视教育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坚持。他向内地捐资助学、捐建教学楼的行为源自1985年,近30年没有停止。能把一项慈善事业坚持30年不变,除了要有大笔的资金作为支撑,更需要对这项事业有透彻的理解与认识。邵逸夫很少在公开场合谈慈善,但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而唯有教育,能全部体现邵逸夫对“人类的伟大”的认知。

乘凉不忘栽树人,喝水不忘挖井人。人们对邵逸夫心怀的不仅是感谢,更是深深的敬意。邵老,一路走好……

                                               (据新华社)